择偶权衡(一)

曾经,看过一电影《你的名字》后,感慨:

“想不到它是围绕爱情这个主题来演绎的。电影最后还是引用了一个很老套,男孩子为了认识素未谋面的女孩子的一句话——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吗?但作者却用了一种男女穿越时空的方法把这句平平淡淡的话表达得很浪漫——广袤大地上可以结合成伴侣的特定两人的缘分,犹豫我们能看见彗星划破长空的概率那么小,但过程是那么的美,那么的梦幻(日本的电影怎么老是感动得让人想哭?)”

感慨缘分奇妙之时,我心中亦埋下了愿景美好的种子,它的根茎伸延开来,冀能找到结果之甘露。

择偶权衡

《追时间的人》(阳志平·编)中“人类的择偶权衡”一章讨论了择偶相关因素:

权衡,就是在不同的选项上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在一个选项上投入得多,可能在另一个选项上就投入得少;一个时期投入得多,在另一个时期就投入得少;

存在择偶权衡的前提是:

  • 资源稀缺
  • 任务多样(你在任一时间点面临的问题是多样的,例如成年之后,个人发展和感情)
  • 选择具多效性(即同一个选择对于不同任务的影响不同)

择偶偏好归结为对三大因素的偏好:长相、性格和资源

己见

我的权衡顺序是:

性格>资源>长相

性格

性格的影响是长期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最好,这个不用多说了。

资源

资源方面,例如学识、家庭状况、居住地和经济状况等因素被涵括在内。

下面是长辈的相关意见。对于家庭状况,这其中家族成员是否有残疾或重大疾病尤被看重,其缘由是他们生怕这弊端对后代和日后生活有严重影响。另外是对方父母的居住地,考虑到日后照顾孩子是否方便,他们更倾向于那些居住在同一个小镇的伴侣。更甚者,他们恨不得对方父母就住在隔壁。

不难看出,他们的意见都是基于生育后代的角度去考虑的。对此,我并不赞同要首先考虑伴侣原居住地是否为本地。一方面,我对于生育后代的意义暂未明确;另一方面,把居住地考虑在内的话,就意味着在其他选项当中的所能投入的就减少了。

长相

长相这东西可遇不可求。

策略

书中还提到权衡既有理性,还有感性。对于感性的权衡,书中讲到:

即使是权衡,本身也可以是感性的。就像一个小姑娘说,我喜欢帅哥,她的意思很直白,长相对她来说很重要。

第一看感觉,第二看时间。不断更新对对方的认识,在一段过程中了解伴侣,确认,再确认,继续确认,直到不需要确认。

我觉得两种方法可以融合为:

既要理性和感性的权衡,更要有耐心地验证

适者生存,情况不一,方法不一,书中提到:

按照进化人类学家罗伯特博伊德(Robert Boyd)和彼得理查森(Peter Richerson)的观点,有机体适应环境通常有两种策略:一类是自我探索,一类是社会学习。自我探索就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既有盲目的试错过程,可能还有酝酿和顿悟。相比之下,社会学习是借助他人解决问题,因人成事。参考别人的方案,解决自己的问题。

社会学习——抄袭大多数,抄袭佼佼者

在经验较少的情况之下,我认为选择“社会学习”较为合适

结语

在权衡当中,我发现自己忽略了一点——性格、资源、长相中,性格是不能被量化的,且在不同任务下优劣不一,很难直观地判断其是否合适。因此,在将性格作为首要考虑下,更需要时间去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这让我想到一位友人,他是从小跟随父母从外地过来的。自然地,资源方面较本地居民欠缺。前段时间,他烦恼着如何说服相处多年的本地女友的父母让他俩结合,而对方提出的条件是至少在本地得有一套房子。但,他给不出具体时间表。在他看来,在择偶权衡中,性格也要首先考虑的,但对于房子(资源),他始终觉得这不是必须的。

那么,现在先假设对方父母也是看重性格的,但正如上述,性格优劣不能用具体数据去比较,必须要通过时间去验证。但,女方真的愿意等这个未知的时间吗,这是不能确定的。我想,这就是“木门对木门,竹门对竹门”的好处吧。在资源和长相大概持平的情况下,验证性格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要少

基于性格>资源>长相,而性格不能被量化,若有意提高择偶优势,应该优先发展自身资源

参考

【一席·万象 梁老师的爱情课】01 初恋 分手

【一席·万象 梁老师的爱情课】02 等待 错爱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