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推荐序

一路寻觅职业生涯的解困之道,我遇到了《跨年答疑(4):职业十二问》介绍的《转行》([美] 埃米尼亚·伊瓦拉 ◎著 张洪磊 汪珊珊 ◎译)。对此书的推荐与总结,《《转行》推荐序:如何转变职业生涯?》已经写得很清晰明了了。

可能的自我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Hazel Markus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ves)。什么是可能的自我?就是你对自我所希望、所预期、所恐惧。佛家有三毒,贪、嗔、痴。儒家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在西方心理学中,根据马库斯的定义,可能的自我是三我:希望我、预期我与恐惧我。

比如:

希望我:希望自己达到的自我。

预期我:预期自己能达到的自我。

恐惧我:害怕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自我。

本书重要观点和重塑职业身份的策略:

观点

  • 我们不是一个自我,而是有许多个自我构成的整体
  • 我们几乎无法通过思考来了解如何重塑自我

策略

  • 进行实验性的尝试
  • 建立新的人脉
  • 找出转型的意义

以下为两者结合的图表说明:

与传统实现职业转型方法「先计划,再行动」相悖,作者发现「先行动,再计划」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想起大学的时候正正是被灌输这种传统方法,而且是三年不定时地,不禁摇头叹息。

与「兴趣」相关

「兴趣是学习经验的结果」,这是研究生涯发展的克朗伯兹等人对于兴趣如何产生的主张。从这句话可以引申出:

  • 你感兴趣的东西可能不只有一种
  • 要通过经历才能发现感兴趣的东西

这跟作者提的两个观点极为相似,兴趣的概念是对这本书不错的补充说明。

毫无节制地尝试

书中提到,「先计划,再行动」模式属于「试错学习」模式。这让想起刚到大学的时候,那时候的我渴望体验到大学各种不同的生活,满怀着要在大学闯出一番「事业」的决心。同时,跟高中不一样,在大学可支配的时间多了不止一点点,我生怕自己不能好好利用这段不再有的时光学有所成。可是,我得先从哪里开始呢,什么才是我的兴趣呢,如何找到我的兴趣呢?

当时,大学班主任建议我先多尝试不同的活动。之后,无论是班里的活动,甚至是专业系内外的职务,我都一并关注且尝试参与其中,净是职务都有五六个了,我甚至忙得不得不退出一些。然而,追忆当时,我才意识到我不曾深入了解过所参与的,每一样都是浅尝辄止,大多学科和技能在毕业以后仍处于初级水平。因此,除了多尝试以外,适当地深入了解还是必须的,而这行为正如书中「适当的尝试」一章所说:

毫无节制地进行新的尝试是愚蠢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找到兴趣」似乎变成了我大学三年积极参加活动的一种动力,那时候的我简直是变了个人。「找到兴趣」竟然变成了我的兴趣,这看起来真是神奇!这岂不是跟「找到更多可能的自我」相类似吗?我一直想找回的那种动力不就是它吗!

有钱不等于幸福

我感觉自己为了挣钱在拿幸福做赌注

以往受到父母的影响,我一直以为只要挣到许多的钱就是幸福的。但工作以后,我才发现除了挣钱这一物质上的需求以外,精神上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挑选一句来描述有什么比钱更美好的东西,此句最为合适:「这位年轻人,没有辜负他的才华与好运,他的作品曾经让世界不一样。」(阳志平的《创造者手册001:开篇语》

好书

有些书,论证流于表面,未见参考书目,多为情感宣泄,指导作用甚微,权当娱乐消遣。相对的,此书将案例与理论结合分析,结尾给出了理论背景、案例选择和人口统计资料等等,其理论因而更有说服力和针对性。更难得的是,一系列的图表辅助说明和最后一章对前述的总结,让读者便于接收主要信息。带着这样严谨和有心的态度的书才更值得去花时间,精度,细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一本「仍然活着」的好书。

固有的认识

  • 她意识到要想摆脱未来做一个知名公司的高管的想法,她还需要去改变一些固有的认识,比如对金钱和风险的看法、作为“理性人”的自我认识(在没有找到另一份工作之前,绝不辞掉现在的工作),以她能接受的转型期的时间长度。
  • 重要的不是换工作或公司,而是改变一直以来影响着我们职业生涯的、过时的固有观念以及决策方式。皮埃尔职业目标的改变是为了实现自我而是追名逐利。露西的生活重心也不再围绕组织发展的工作;她的个人生活变得更加平衡,金钱已经退居为次要问题。

非常赞同。一些固有的观念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选择,而在选择的过程中,几乎是无意识地完成的,并且,固有的观念是潜移默化地渗透在生活当中。例如,对于幸福的观念,父母认为有钱就是幸福的;做生意能挣到许多的钱;经商是现今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最后

生涯之学,即应变之道——Maanen & Schein,1977

职业生涯之路漫漫,贯穿人的一生,而脚下的崎岖绝不会因为你停下来而消失。途经此地,有心人虽亦稍作休息,但终归会再整装待发,重新上路,且越走越顺。

2017-7-3黎嘉轩创建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