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凭什么帮你

当你遇到困难时,向「别人」求助。其选择帮或不帮你,是因为你的学识,关系,兴趣,样貌,抑或其他因素的多寡优劣?「别人」凭什么帮你?

人际关系

黄光国[1]提出以下理论架构(下图)[2],并认为:此理论架构不仅描绘出中国社会中社会行为的原型,同时也可以作为解释大多数文化中社会互动过程的一般性模式。

what-does-other-help-you-depending-on-1

(图中「1.关系判断」,斜线左侧为情感性成分,右侧为工具性成分 )

黄光国指出:中国人往往以不同的交易法则跟关系不同的人交往。当有人要求资源支配者将他所掌握的资料作有利于对方的分配时,资源支配者所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对方和自己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三种交易法则:

公平法则:公平交易,合则来,不合则去

人情法则:均等分配,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需求法则: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对于「关系」的判断,杨中芳在其讨论中国人的人际情感的一篇论文中,曾沿用胡先缙的分类,将人际情感分为两类:应有的情感(人情)及真有的感情(真情)[3]。

what-does-other-help-you-depending-on-2

诸如师生、同学和刚建立的婆媳之间的关系,属于真情低,人情高的。他们一般是因为有这种的关系存在,而产生义务性情感。例如,《师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真情高,人情低的,就指诸如挚友之间的关系,而其中的高真情是通过后天培养,发自内心的。所谓的「朋友」就是在这里一分亲疏了。真情和人情都低的,就是所谓的「外人」和「陌生人」。

怎样成为「别人」的「自己人」

但,如果总是先考虑彼此的关系,才去帮助别人,岂不是变成冷冰冰的利害权衡?更推崇的是,始终对别人抱有善意,放弃「互惠原则」,并结合自身的需要去帮助别人。更重要的是,让别人看到其帮助是对你有用的[4]。

朋友是否越多越好?你能有多少「自己人」?能跟你紧密联系的人有150左右,这是人类学家,灵长类动物专家罗宾·邓巴提出的「邓巴数字」[5]。其中与你关系最好的亲人和朋友大概只有7个人,他们是你困难时最后的港湾。除了家庭成员、朋友和工作社区同事外,其余的都是见面不打招呼也不好意思的人。

结语

对别人抱有善意,始终相信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其他人也会帮助你,这将使得互助社群变得越来越有力量。

参考

[1]《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黄光国,胡先缙等(著)

[2]]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的心理》,杨国枢(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229,此图与[1]中图示(P6)稍有不同,兹认为前者更准确

[3]《如何理解中国人》,重庆大学出版社,杨中芳

[4]维持动机的艺术,《Give and Take》,中信出版社,[美]亚当·亚特兰大(著),王菲(译)

[5]邓巴数字,《你需要多少朋友?》,中信出版社,[英]罗宾·邓巴(著),马睿,朱邦芊(译)

Updated: